一座城 一隅镇 一条街-胡乐老街
有些喜欢的旅行不为人山人海的名胜,只为去到一座古镇,即便他不在身边,一个人或走或停,也许即将邂逅的会让你一辈子都记着。
说起皖南这个地界上的景区,我想人们基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有着“天下第一奇山”之称的黄山风景区了,确实黄山的云海、温泉、奇松、怪石一直都是无数游客心中的向往之地,但是今天就要给大家聊一聊一个与黄山景区大约有着85公里左右距离的江南小镇--宁国市胡乐镇,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,让我们一起走进她,去看看。
胡乐之名源于一个传说,传说“江西姓胡名乐一家七口人迁至如今胡乐的黄山脚下。当时这里一片荒芜,他们以开荒种地为生,在这块土地繁衍后代。后来其他姓氏也相继迁于此地。由于胡氏家庭兴旺,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氏族,故把当地命名为胡乐。”
胡乐镇的位置地处于一个低山区,最高的山峰也就只有1300米左右。同时深受徽文化的影响,在保存至今的胡乐老街中就可以发现,在每一处都彰显着徽派建筑风格,尤其是在周赟(清代神童)故居这里,表现的更是明显。
周氏宗祠位于胡乐镇胡乐村下中川,建于1848年,是清代神童周赟的家族为祭祖而建。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,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,也是我市目前保存较为完好,规模最大的清代建筑。
周赟(1835—1911),字子美,号蓉裳,又号山门。7岁能诗,9岁作《六声图》,12岁考中秀才,时称“神童”。清同治三年(1864),南京开科取士,他考中举人,清政府授予奉政大夫和花瓴同知。历任青阳县教谕、宿松县训导和徽州府教授。
周赟自九岁(时年1844)作“六声图”至光绪二十三年(1907)《山门新语》成书,耗用其六十年心血。该书阐述精微,旁征博引,成为音韵学史上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。为发扬先贤成就,在老街建立周赟纪念馆,展示周赟生平创作。
曾经车马人流熙攘、店铺鳞次栉比的胡乐司老街,如今已淡出繁华与喧闹。古朴宁静的街巷与青山碧水默默相依,那些带着斑驳与残缺的粉墙黛瓦、雕饰门面、青石古道、彩字商号、水运码头等陈年旧迹,诉说着老街的风雨沧桑。
老街的长桌宴也是别有一番热闹。邻里情深的老街,传承人文乡土,展示特色饮食文化,古镇胡乐长桌宴独具特色。
在老街旁还有一座始建于康熙年间为青石满肩五孔石拱桥,远远的看去就可将小镇与老桥的风景收入眼中。此时的胡乐老街如果再淋一场雨的话,让老街又添几分朦胧。
该桥初名“陈公桥”,后易名“神功桥”为清代宁国六大石拱桥之一。后经水毁,乾隆年间先后整修五次。至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又遭水毁,当时胡乐驻军108师师长张廉夫率全师官兵慷慨捐资,倡导修复,修复后更名为“廉夫桥”。